應該不少人聽過「脈衝光」,在「紅光療法」中確實也有「脈衝光模式」,不過你有沒有想過,試過基本的連續紅光後,改成脈衝模式會不會效果更好呢?
這篇文章幫你整理了相關研究,深入聊聊什麼是「脈衝紅光療法」,還會比較脈衝光和連續紅光的不同點,讓你用更簡單的方式理解它的優點和限制,看看它是不是適合你的選擇!

「脈衝光」是什麼?
「脈衝光」是指紅光儀發出的短暫光束,即紅光儀會在不同的時間間隔內交替發光和停止發光。相反地,「連續光」則是在長時間保持發光的狀態。
脈衝光的運作原理
如果想將光能傳送到較深層的組織時,必須增加功率,然而增加功率可能會在表層引起組織加熱。換句話說,連續照光時可能會感受到輕微灼熱感,但若越是增強能量,灼熱感就會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脈衝光使用更高功率來達到更深的穿透度,不過因為是間歇發光的原因,所以過程中不容易過熱。
使用脈衝光時,細胞組織會在一定時間內暴露於光線下(開啟期),然後有一段時間不再受到光線的照射(關閉期)。由於紅光療法會輕微升溫,關閉期則有助於讓細胞組織冷卻(關閉期的功率輸出為零)。另外,開關次數越多,頻率就越高。頻率以赫茲(Hz)來計算,例如,40 赫茲的脈衝意味著紅光儀每秒開啟和關閉 40 次。

脈衝紅光療法的研究結果與限制
整體而言,研究顯示脈衝光和連續光的效果有所不同,但脈衝光的效果具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科學家仍不完全掌握脈衝光如何影響人體生理機制,因為不同的脈衝參數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其潛在機制相當複雜。儘管如此,無論使用脈衝光還是連續光,紅光療法的效果已被證實。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研究發現較低的脈衝頻率(如 1 赫茲、2 赫茲、10 赫茲和 20 赫茲)通常能帶來較為正面的結果。
幾乎所有脈衝研究都是針對雷射,而不是 LED。眾所周知 LED 對於紅光療法非常有效,在 LED 使用脈衝模式的效果仍有待研究證實。如果要使用脈衝光,請務必使用防護眼鏡,切勿用眼睛直視。由於缺乏充分證據,比起對脈衝太鑽牛角尖,多數人還是使用基礎的紅光療法即可。
脈衝紅光療法與連續波紅光療法的比較研究
根據《Light Therapy Insiders》,以下 15 項不同研究將探討脈衝紅光療法與非脈衝紅光療法,研究所得到的不同結果,脈衝光在一些情況中仍有實際用處。
研究1:低能量雷射治療對原發性經痛的影響
2021 年的一項研究探討了脈衝紅光療法與連續波紅光療法對經期疼痛的影響 [1]。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脈衝還是連續波的低能量雷射治療,對於減輕疼痛的效果相當。以下是使用的治療參數:

研究2:大鼠顱骨細胞中的骨結節形成
2003 年的一項研究探討了脈衝與非脈衝紅光療法在大鼠顱骨細胞(即頭顱骨細胞)中的效果 [2]。研究比較了連續波與 1 赫茲、2 赫茲和 8 赫茲的脈衝照射,使用來自大鼠胎兒的細胞進行體外研究培育。這項研究顯示,無論是連續照射還是各種脈衝選項,所有治療參數均促進了細胞增生、骨結節形成(類似於異常組織生長,有時為良性腫瘤)、鹼性磷酸酶(ALP)活性及相關基因變得更活躍。鹼性磷酸酶是一種在蛋白質分解過程中發揮作用的酵素。然而,令人驚訝的是,1 赫茲和 2 赫茲的脈衝配置對這些因子的刺激效果最為明顯。雖然連續波和 8 赫茲的參數也能刺激這些因子,但效果相對較低。因此,總體來看,1 赫茲和 2 赫茲的脈衝方式對於骨形成的促進作用,可能比連續照射更為有效。
研究3:大鼠腦部神經功能缺損與細胞損傷
2006 年的一項研究探討了不同功率輸出和連續與脈衝參數對大鼠腦部細胞損傷的影響 [3]。該研究使用了 808 奈米的光波,並測試了連續波和脈衝波模式對大鼠顱骨的穿透效果。功率密度設定為 7.5、75 和 750 mW/cm²。這些光線會穿過顱骨。研究使用的劑量高達 750 mW/cm²,遠高於紅光療法常見的 40-100 mW/cm²。研究發現,這些劑量下沒有不良影響。然而,連續波在 750 mW/cm² 劑量下會導致損傷,而脈衝波則沒有,這是因為連續波會造成組織加熱,而脈衝波則避免了這個問題。
研究4:脈衝式紅光療法對硬皮症患者的影響
2014 年的一項研究探討了連續波和脈衝波紅光療法對硬皮症的影響 [4]。硬皮症是一種皮膚疾病,特徵為皮膚變硬。研究使用了 940 奈米的雷射,僅有一名參與者進行了每週 2 至 3 次的治療,持續 13 週。脈衝儀器和連續波儀器分別用於不同的手肘。結果顯示,低能量雷射治療後無論功能還是形態上都有顯著改善,其中脈衝模式效果最佳,且未發現不良反應。脈衝光療法對局部硬皮症的骨關節症狀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替代方案。然而,由於只有一名參與者,研究結果的統計效力有限,未能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研究5:大鼠腦部創傷的紅光療法研究
2011 年的一項研究探討了不同紅光療法對大鼠創傷性腦損傷的影響,包括連續波、10 赫茲脈衝和 100 赫茲脈衝 [5]。使用 810 奈米光波進行照射,脈衝模式設定為一半時間運作、一半時間休息。研究結果顯示,每秒 10 次脈衝的療法效果最佳,能顯著減少腦損傷體積並改善神經功能缺陷分數。這種療法也顯示出抗憂鬱效果。研究人員解釋,10 赫茲脈衝頻率可能更有效,因為它與大腦中的自然波段(4 到 10 赫茲)匹配,尤其是海馬迴區域在行為和記憶中扮演重要角色。這表明,這種脈衝頻率可能促進了神經恢復,並且對阿茲海默症可能有潛在的幫助。
研究6:脈衝與連續波紅光療法在大鼠牙齒矯正中的應用
2012 年的一項研究探討了在大鼠進行牙齒矯正後,連續波和脈衝紅光療法對牙齒移動速度的影響 [6]。研究的矯正部位是臼齒,即口腔後方的牙齒。每隻大鼠的牙齒數量總共為 12 顆,左右各 6 顆,分佈於上下牙床的 3 個位置。共有 14 隻大鼠參與了這項研究,並被分成 5 組。根據摘要描述,研究的設置如下: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紅光療法的各組之間,脈衝與連續波的療法效果沒有顯著差異。因此,這是一項未發現脈衝與非脈衝紅光療法效果差異的研究。具體來說,紅光療法確實有助於加速牙齒在矯正治療後的移動速度。如果這一結果能應用到人類身上,將意味著矯正牙齒所需戴牙套的時間可以縮短。
研究7:大鼠肌腱損傷修復效果之比較
這項研究探討了連續波和脈衝紅光療法在大鼠肌腱損傷修復中的效果 [7]。研究中,大鼠被分成 7 組。除了第一組外,其餘所有大鼠都經歷了肌腱損傷,以模擬腱部問題。研究使用的紅光療法功率相同,每平方公分為 4 焦耳。測量了幾個指標來評估腱部修復的進展。以下是各組所接受治療和損傷情況的詳細描述:
- 第一組:無受傷且未接受治療。
- 第二組:受傷但未接受治療—— 8 天後安樂死。
- 第三組:受傷並接受連續波紅光療法—— 8 天後安樂死。
- 第四組:受傷並接受 20 赫茲脈衝紅光療法—— 8 天後安樂死。
- 第五組:受傷但未接受治療—— 15 天後安樂死。
- 第六組:受傷並接受連續波紅光療法—— 15 天後安樂死。
- 第七組:受傷並在前七天接受 20 赫茲脈衝紅光療法,之後改為 2 赫茲—— 15 天後安樂死。
結果顯示,所有接受治療的組別中,GAG 水準(即修復進展)都有所增加,特別是第六和第七組的增加最為明顯。20 赫茲和 2 赫茲脈衝紅光療法組的膠原蛋白組織排列和步態恢復顯著改善。總體而言,20 赫茲和 2 赫茲頻率的脈衝紅光療法效果最佳,優於連續波治療。
研究8:人類試驗中的顱內脈衝紅光療法與假治療的比較
這項研究探討了脈衝紅光療法對腦波的影響 [8]。20 名受試者經歷了紅光真假治療的交替,使用的光波長為 810 奈米,頻率為 40 赫茲。結果顯示,脈衝紅光療法能顯著提升大腦中的高頻 α 波、β 波和 γ 波,同時降低低頻 θ 波和 δ 波。這種治療還能改善大腦的整合和分離特性。研究首次證實脈衝紅光療法能以非侵入性方式調節腦波,可能有助於阿茲海默症和癡呆症的治療,並對記憶鞏固和預防神經毒性有潛在好處。
研究9:脈衝雷射與連續雷射對老鼠傷口癒合的比較研究
這項研究對 67 隻老鼠進行了二度燒傷處理,並將它們分成四組進行不同的處理方式:
- 第一組:接受普通雷射治療(安慰劑處理)
- 第二組:接受脈衝雷射治療,能量密度為 2.3 焦耳/平方厘米,頻率為 3,000 赫茲
- 第三組:接受脈衝雷射治療,能量密度為 11.7 焦耳/平方厘米,頻率為 3,000 赫茲
- 第四組:在皮膚上塗抹 0.2% 硝基呋喃唑酮藥膏
結果顯示,使用較高脈衝參數(第三組)的效果最佳。這組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明顯改善,傷口癒合速度比安慰劑組快得多 [9]。
研究10:不同脈衝參數和連續波對老鼠傷口癒合的影響
這項 2004 年的研究使用 635 奈米的雷射,測試了不同脈衝頻率(100、200、300、400、500 赫茲)對老鼠傷口癒合的影響,同時也比較了連續波的效果 [10]。研究結果顯示,脈衝頻率越低,癒合效果越好,其中 100 赫茲的傷口癒合百分比最高,達到 4.32%。相比之下,連續波的癒合效果最佳,達到 4.81%。總體來說,低脈衝頻率的效果優於高頻率,而連續波的療效則最為突出。
研究11:免疫抑制老鼠的傷口癒合
這項 2016 年的研究探索了在免疫抑制老鼠中,連續波和脈衝波(10 赫茲和 100 赫茲)對傷口癒合的效果 [11]。研究使用 810 奈米的雷射,對不同脈衝頻率進行了實驗,並測量了多種傷口癒合的生物指標。結果顯示,10 赫茲脈衝光比連續光和 100 赫茲脈衝光更能有效加速傷口癒合。這是透過減少發炎症狀標誌物、促進傷口收縮和細胞增殖、增加基質細胞外基質沉積、產生新血管等綜合的成果。此外,10 赫茲脈衝光還提升了細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和 ATP 含量。簡而言之,10 赫茲的脈衝頻率對傷口癒合最有效,能改善血液循環、減少發炎、增強能量產生和刺激粒線體功能。雖然這項研究確認了脈衝光療法的好處,但找到最佳的脈衝頻率和劑量仍然是個挑戰。其他研究也發現,脈衝照射和連續光在某些方面效果類似 [12]。
研究12:人類牙齒矯正後牙根吸收的影響
這項 2018 年的研究探討了脈衝紅光療法和連續波紅光療法對牙根吸收的影響 [13]。研究涉及 20 名受試者,對 40 顆前臼齒進行處理,其中 20 顆接受安慰劑、另外 20 顆接受 808 奈米紅光療法,其中一半使用連續波模式,另一半使用脈衝波模式。連續波治療時間為 9 秒,脈衝波為 4.5 秒。結果顯示,低能量雷射療法相較於安慰劑,能有效減少牙根吸收 23%。脈衝模式比連續波模式稍微少 5% 的牙根吸收,但這一差異在統計上並不顯著。整體來看,脈衝治療效果略遜於連續波治療,但差異不大。研究中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
研究13:不同劑量下對大鼠肥大細胞活化的影響
這項 1996 年的研究評估了不同脈衝頻率對肥大細胞活化的影響,並與安慰劑雷射處理進行比較 [14]。研究使用了 2.5 赫茲、20 赫茲、292 赫茲和 20,000 赫茲的脈衝頻率,功率密度為 800 毫瓦/平方厘米,總劑量為 21.6 焦耳/平方厘米。結果顯示,所有接受雷射處理的組別在肥大細胞顆粒脫離的過程中表現優於安慰劑處理,儘管對肥大細胞數量的影響不大。其中,20 赫茲和 292 赫茲的處理在統計上顯著超越了安慰劑處理。研究指出,肥大細胞的活化可能有助於加速傷口癒合過程。總體而言,脈衝照射對肥大細胞的活化有一定效果,雖然效果不是非常顯著。
研究14:脈衝光與連續光對創傷性腦損傷小鼠的效果比較
這項 2012 年的研究針對小鼠腦部創傷進行了實驗,顯示紅光療法具有神經保護、減少發炎和促進產生神經的好處 [15]。研究發現,頭顱透光低能量雷射治療能提升神經表現,改善記憶和學習能力。具體來說,10 赫茲的脈衝照射效果優於連續波模式,而 660 奈米和 810 奈米波長對腦部創傷有顯著效果,760 奈米和 960 奈米波長則未見明顯效果。
研究15:脈衝光與連續光對大鼠骨骼肌發炎症狀的影響比較
這項研究探討了紅光療法對老鼠腓腸肌發炎的影響,使用了 830 奈米和 980 奈米的連續光以及 830 奈米的脈衝光 [16]。研究顯示,連續光治療在降低發炎症狀細胞因子方面效果顯著,其中 830 奈米的連續光在 40 毫瓦的劑量下效果最佳,顯示出明顯的雙相劑量反應。相比之下,脈衝光治療只有在較高頻率下(如 100 赫茲和 200 赫茲)才顯示出有效性,這可能與光譜內電子轉移速率有關。總體來說,連續波照射的效果優於脈衝波。